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三晋工匠 > 正文
让长治堆锦锦上添花的闫家三父子
2020-02-16 12:26:05 来源:

锦绣人生 见证几度兴衰

  上世纪60年代,长治堆锦《八仙人》和表现花木兰等古代女英雄形象的《巾帼英雄》,以其浓郁的民间风格、陌生而又特别的制作工艺,引起了外商和北京工艺进出口公司的关注,并签订了供货合同,长治堆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也正是这个时候,从小就喜欢绘画与手工的闫德明,从长治市文工团转业后,作为长治堆锦的专业设计人员正式加入堆锦队伍。

  20岁出头的闫德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北京进出口公司的要求对《八仙人》的画稿在统一规格尺寸和形象刻画上进行修改。“当时,在欧洲和北美流行焦点招商 热,在宴请宾客时,实行八人一桌的规制,请柬就贴在八仙人物的背面,使其不但具有请柬功能,同时也可作为焦点招商 的一件手工艺品予以收藏。堆锦外销渠道的成功开通,开了长治市工艺品规模化出口的先河。”闫德明的言语中透露着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多年来,长治堆锦工艺作品在曲折中发展,历经几度兴衰,闫德明始终坚守,从未离开,成了长治堆锦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在这一过程中,闫德明并不孤单。闫德明的两个儿子深受父亲的影响,也加入了其中。“父亲对长治堆锦有着特殊的感情,让长治堆锦在市场经济中保持传承和创新发展,已成为他奋斗终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他在原生态保护长治堆锦传统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的同时,对本来数量有限、现在还在继续流失和损毁的长治历代堆锦作品,以及实物、图片、画稿、文稿、工具、艺人事迹等方面资料进行收集、保护、研究和展示”。

 

创新发展 走出“科技+”路子

  “文化元素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长治堆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价值突出的地方文化,如何传承下去?唯有创新发展。”闫德明语重心长地说道。

  单从长治堆锦工艺的繁复程度来说,就已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构思创作开始,基本要经过:画稿-描稿-分拆-塑型(软胎还要经过:压纸捻-絮棉花-贴飞边-压平)-包丝绸-染色-描绘-拼堆-调型-拼接-上版-定型等多道工序。“堆锦工艺并非简单的手工艺,需要制作人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并有多年堆制经验,可如今愿意继承和学习的少之又少。再加上资金缺乏,堆锦艺术大规模生产难以实现,制作的材料容易风化等因素的困扰,都让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遇上了瓶颈。”

  父子三人本着对堆锦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探索出了一条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的“科技+”路子。

  他们将“强化和丰富长治堆锦的艺术表现力、有较大的投入产出比、材质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物理性能、减少不必要的画工”等作为堆锦创新的目标,并将堆锦创新工作的方向投向了现代先进的工具和程控技术的应用中。

  在最大限度地保持长治堆锦的基本特色和手工艺品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工序进行大胆的技术改造,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堆锦制作繁杂的问题,把老工艺“无法做、做不好、做不快”的工艺过程,变得“做得了、做得好、做得快”。“以制作叶片为例,旧工艺包绸子以后的片状物还不能算一个叶片,它上面的叶脉和光影效果,正反转折是必须经过绘画才能呈现的,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制作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丝绸表面特有的质感。新技术则是让丝绸表面呈现出设定起伏的制作工艺。”闫向辉一边比划着,一边娓娓道来。

易学易做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闫家三父子对堆锦不仅做了技艺的创新,让它易学易做易保存,还在传播方式上求突破,让堆锦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参与制作、了解喜欢堆锦。

  堆锦工作室进校园、接纳毕业生完成与堆锦有关毕业设计辅导工作、开设体验课堂、孵化文创产品等等方式,让堆锦这几年呈现了“井喷”式的繁荣发展势头。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服装与服饰专业教研室主任赵海燕说:“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将堆锦技艺与现代服装、手机壳、灯具、包包等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素养,培养了文化自信。”

  长治堆锦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时代的变迁,闫德明在传承这项工艺的过程中取其精华,传承优秀的部分,同时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采访中,闫老说自己能够传承先辈人留下来的技艺,是很幸运的一件事,这项终身成就奖是给了他,但也是给了先辈的技艺人和自己身边其他的堆锦传承人,希望长治堆锦能有更好的明天!

 


文字:三晋都市报 马立珩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翟晓俊)

合作单位
mzrjiaju.com 1226969.com fxbmt.com hngltg.com lfhdhj.com wxbjsmsb.com diteyou.com gttdz.com 33pian.com